讲员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博士,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曾任民政部救灾救济司社会救济处副处长,最低生活保障司城市处处长,社会救助司农村处处长等职,参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医疗救助等制度的创立。主持《儿童监护体系研究》《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立法研究》《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政策创新研究》《养老服务业发展走势研究》《红十字组织在首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等几十项部省级研究课题,多项成果获中央领导批示。
可点击链接观看演讲视频:https://mp.weixin.qq.com/s/dMzfKvV3VNA6EIyyPQMwig
前言
本篇内容的主题是“以知识服务为导向的公益性家办的落地实践”,介绍了递爱福(DAF)家族传承办公室这一公益性平台的发起设立,以及递爱福(DAF)家族传承办公室的品控体系和运营初期的启动项目三方面内容。递爱福家族传承办公室的全称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递爱福(DAF)家族传承办公室,简称为:递爱福家办。递爱福家办和传统意义上的商业性家族办公室有着很大的区别。商业性家办的主要功能就是管理家族资金,此外还可以提供财务、税务、法律等相关服务,有的家办甚至可以协助处理家族事务。但是,递爱福家办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公益性质和业务定位,它的定位是打造成家族传承领域全球领先的国际化专业学院。递爱福家办是由深圳市递爱福公益基金会捐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发起设立的,本质上是一个非营利性公益平台。它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王振耀理事长、黄浩明特聘教授、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私募基金和资管部负责人刘柏荣律师作为联合创始人,共同倡议创办。
当递爱福家办作为一个主体时,它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内部的一个独立部门。当把递爱福家办视为一个运作对象时,它又可以被看作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发起和管理的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公益项目。递爱福家办的业务定位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是推动与捐赠者建议基金、公益金融及家族传承领域相关的研究和培训,以及推动公益项目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展开来说:
(1)第一个方面,递爱福家办将从捐赠者建议基金的研究、培训入手,将DAF这一便捷化慈善捐赠工具的使用大众化、普惠化,使慈善财产的捐赠能成为捐赠人整体财产战略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2)第二个方面,递爱福家办将开展对公益金融相关领域的研究,积极倡导公益金融的理念并开展相关培训,促进公益金融生态体系的建设。
(3)第三个方面,递爱福家办作为DAF生态链的家族传承业务智库、研发者和实践基地,将推动开展在家族传承基础上的战略慈善相关培训,促进家族传承领域课程体系的研发、设计。同时,递爱福家办还会参考海外比较权威的“家族传承教练(Family Legacy Coach)体系”,推动“家族传承教练公益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4)第四个方面,推动“公益项目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这个平台是面向特定相关方的信息交互平台。它可以为相关方提供与公益项目现金流、信息流有关的过程化、动态式的信息披露。递爱福家办基于上面这四个业务定位,秉持着“诚信、专业、创新、共享”的价值观,确立了“财富智慧传承,生命之树长青”的愿景,并且以“打造家族传承知识服务平台,推动家族传承生态体系的建立”作为它长久的使命。递爱福家办的目标是成为家族传承领域全球领先的国际化专业学院。既然是一家“专业学院”,自然离不开“知识服务”。接下来,是递爱福家办关于知识服务的品控体系。为了规范知识服务的管理和运作,递爱福家办参考了“得到”的品控手册,并结合家办的实际运作,制订了中英双语、近10万字的《递爱福(DAF)家族传承办公室品控指南》。这个品控指南是递爱福家办的知识服务工作手册,是递爱福家办品控体系的实操工作准则,通过设立知识服务的标准,从不同角度为递爱福家办的工作人员、老师、学员、捐赠人、第三方特定机构和人员等相关方进行工作赋能,以实现产品的规范化、标准化。(1)对递爱福家办的工作人员来说,品控指南就像是一本工作手册,可以提供知识服务的工作标准和操作方法。
(2)对老师来说,品控指南可以帮助老师尽快熟悉递爱福家办的产品特性和服务标准,并按照手册内容进行定向生产。
(3)对递爱福家办的学员来说,品控指南确立了递爱福家办产品的标准,使他们可以全流程、多角度了解递爱福家办产品的相关标准,增加对课程品质的信任。
(4)对捐赠人来说,品控指南可以帮助捐赠人了解递爱福家办知识服务工作的全流程,增加透明度和公信力。
(5)对第三方特定机构或人员来说,品控指南可以展示递爱福家办知识生产的严肃性,塑造递爱福家办稳定、诚信、专业的品质形象。在递爱福家办的品控体系下,递爱福家办的“产品”主要有“课程”产品和“社群”产品。- 广义上的“课程”产品指的是递爱福家办向学员提供的,以音频或视频的方式来呈现的跨界专业知识产品。简单来说,就是能够在手机或者其他客户端听到或看到的一个个音频或者视频课。“课程”产品的定位,就是为学员提供有效的跨界知识,完善学员的知识装备。广义概念上的“课程”产品,又包含了“专栏”和狭义概念上的“课程”。“专栏”偏专题化,是以老师的视角来确定知识内容,在时间和内容上,跨度都比较大,而狭义概念上的“课程”,是指体系化的系列课程,有明确的主题和清晰的边界。
- 与“课程”产品相对应的另一类产品,是“社群”产品。“社群”产品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促进学员之间形成良好的校友关系,实现社会网络的拓展。近些年来,“时间银行”的概念逐渐流行起来,比如说,志愿者可以将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先存进“时间银行”,而在自己有公益需求时,再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此外,还有“学分银行”,类似于商业银行“零存整取”的储蓄方式,学习者利用零星时间的学习来积攒学分,在学分达到一定标准后,可以兑换相应的学历或非学历证书。而递爱福家办提供的“社群”产品,也会参照“时间银行”或“学分银行”的模式,对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所提供的公益服务时间,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进行公益互换,以加深校友关系,同时也帮助学员在知识和认知上共同成长。
“课程”产品与“社群”产品共同形成了一个学习社区,二者可以相互促进。这体现在:“课程”产品在专注于新知识生产的同时,会促进学员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帮助他们建立优质的“社群关系”。同时,为增强学员关系而开展的社群活动,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新知识的萃取,实现了“知识生产”的交互闭环。基于递爱福家办的业务定位,递爱福家办所提供的“产品”的主要范围和领域包括了:专业志愿服务、公益金融、家族传承、非营利组织的治理和管理、企业的善经济转型、捐赠者建议基金等。这些也是递爱福家办开展相关业务的领域。
2.3 递爱福家办“产品”面向的学员和老师
(1)递爱福家办“产品”主要面向的学员
递爱福家办“产品”主要面向的学员是“专业人员”,具体来说,这些专业人员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财、税、法的专业服务人员。例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专业服务机构中的专业人员。第二类是财富管理领域的专业从业人员。例如,私人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家族办公室的专业从业人员。第三类是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例如,慈善领域从业人员、商界、媒体、教育、政府等各界具有公益慈善理想和志趣的专业人士。为了体现递爱福家办课程设置的专业性及指导性,确保课程的质量和学习效果,递爱福家办将设立严格的课程老师准入标准,对课程老师采用严格的邀请制度,也就是邀请具备较强专业能力、较高公信力的海内外优秀从业者、专业人员、学者等担任课程老师。此外,金融机构、财富管理机构等专业机构都可以向递爱福家办推荐符合准入标准的专家成为课程老师,评审通过后,递爱福家办可以向该专家发出定向邀请。递爱福家办课程所提供的这些知识产品,核心的功能就是为学员提供公益慈善及相关领域层层递进的知识、技能和认知。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学习递爱福家办课程,获取公益慈善、家族传承、公益金融、捐赠者建议基金(DAF)等相关领域的专有知识和具有实操性的新技能,进而实现对学员以往认知的更新。递爱福家办的课程除了能让学员有所收获以外,还辐射到了更多的群体,比如学员的家人、朋友和同事,还有其他知识共同体和社会群体。学员学习完这些课程以后,能有可感知的收获,愿意向自己身边的家人朋友进行分享。同时,能够将这些知识加以实践,将课程与自己的同行分享,并激励同行共同实践。这也要求课程中的内容不能是过于小众的观点,至少应该是客观可执行的观点,或是能被同行学者所认同的观点。课程也应当能够经得起社会群体的考验,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是比较具有普世价值的课程。
2.6 课程完备的判断标准
在递爱福家办的品控体系下,评判一个课程是否完备,需要看课程是否具有相关的要素,也就是:是否有在课程中提出“挑战”,并围绕“挑战”形成知识点、提出行动计划或行动方案。同时,围绕着这些知识点,还有可以支撑的案例以及其他补充的材料。为了保证知识课程的产出和知识服务的质量,针对不同的课程,递爱福家办会设置不同的课程知识服务团队。课程知识服务团队包括:一名或多名课程老师、课程老师指定或邀请的相关方、递爱福家办秘书处指定的相关人员,以及课程培训教练。
其中,递爱福家办秘书处指定的相关人员中会有一名课程知识服务团队总监和若干名课程知识服务团队成员,共同赋能老师完成课程制作,并持续服务学员。“知识萃取”是递爱福家办的知识生产方式,是指将日常生活和工作行为中的经验与知识,转化为有形的、可行的知识产品。在递爱福家办的产品体系中,“知识萃取”是与专业人员合作的主要方式,是将专业人员的经验、知识、技能、认知进行归纳并系统化呈现的过程。知识萃取的主要步骤,概括起来就是:因事而生、因人而成、因变而创。- 知识萃取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具体的挑战。在递爱福家办的知识体系中,就是解决公益慈善、家族传承、公益金融等领域的具体问题,并将在处理具体问题时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提取出来,形成可重复使用并不断发展的知识。
- 知识萃取的主要对象是人,也就是在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知识萃取所提取的是专业人士在相关领域中对具体挑战的解决方式和方法,将专业人员不成体系的隐性知识,以一种较为明确的体系化、书面化的方式,传递给学员。
- 知识萃取的目标是指导和应用于未来发生的场景。未来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仅使用原有的经验,很难有效地预料到未来的形势变化。因此,知识萃取的具体方式也需要根据变化,不断进行更新。
3、递爱福(DAF)家族传承办公室运营初期的启动项目递爱福家办运营初期的启动项目,首先是递爱福-专业志愿公益培训项目,简称为“DAF-Pro Bono培训项目”。这个项目是由递爱福基金会捐资,递爱福家办发起,以捐赠者建议基金和专业志愿服务领域的相关课程为主要培训内容,通过提供DAF落地实践所需的相关知识,推动专业人员提供专业志愿服务,倡导以专业建立公信力,助力其履行社会责任。DAF-Pro Bono培训项目的核心理念是:DAF产品服务化和Pro Bono服务产品化。- DAF产品服务化:一方面,DAF作为一种便捷、有效的慈善工具,为捐赠人提供了账户化、流程化、系统化的DAF账户服务系统,这是一种“公益产品”。另一方面,利用DAF慈善工具,可以向捐赠人提供捐赠、投资、捐助等方面的服务。
- Pro Bono服务产品化:专业志愿服务(Pro Bono)原本是专业人员出于公益的目的,自愿、无偿地向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的过程,本质上属于“服务”的范畴。DAF生态链通过为专业人员赋能,也就是向专业人员提供相关培训,进而引导专业人员以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场景下,为不同的对象,提供不同层面的专业志愿服务(Pro Bono)。这样一来,就将“Pro Bono服务”内化为了具体场景中的“服务产品”。
DAF-Pro Bono培训项目就是将捐赠者建议基金(DAF)与专业志愿服务(Pro Bono)进行了有机的融合,使二者互相促进,优势互补,彼此赋能。概括来说,DAF-Pro Bono培训项目的战略目标就是:“以专业力量推动DAF在中国的落地实践”和“为战略慈善规划培训专业人才”。
DAF-Pro Bono培训项目通过向专业人员提供专业培训,倡导和普及专业志愿服务的相关理念,帮助专业人员提升公益服务的技能,鼓励专业人员在DAF生态链的体系下,利用他们的专业技能提供Pro Bono服务,从而助力DAF在中国的落地实践。
同时, DAF-Pro Bono培训项目可以为专业志愿者赋能,推动专业人员战略慈善规划能力的建设,为战略慈善储备优秀的专业人才,凝聚专业人员的力量,引导商业资本进入公益金融的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竞争力、规范化的公益事业。
目前,DAF-Pro Bono培训项目已经形成了88篇,大约24万字的课件材料。这些课件参考了“得到APP”的品控体系,制作成为音频与文字相结合的课程,并已于小鹅通平台中上线。迪爱福-战略慈善培训项目(简称为“DAF-SPT项目”)以战略慈善规划的相关课程为主要内容,通过向专业人员提供相关知识,推动战略慈善规划能力的建设,赋能专业人员助力其客户实现战略慈善规划的目标,履行社会责任,创造社会价值。这个项目主要致力于将家族战略慈善领域的优秀教育资源进行公益性整合,以课程视频音频制作、课件优化及课程公益性推广为业务出发点,以培训、教育为桥梁,组织多种形式的公益培训活动,进而倡导家族战略慈善的理念,助力家族慈善事业的发展。
(1)递爱福(DAF)家族传承网络学习平台项目的性质 递爱福(DAF)家族传承网络学习平台项目是由递爱福基金会捐资,递爱福家办发起的公益项目,它的设立及运营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具有非营利性的特征。(2)递爱福(DAF)家族传承网络学习平台的主要定位
递爱福家族传承网络学习平台在初期运行阶段的定位,是作为DAF生态链在线课程发布媒介,以及作为DAF生态链参与者在家族传承、公益金融、DAF等领域进行知识分享和学习的支持平台。到了成熟运行的阶段,递爱福家族传承网络学习平台将打造集社交、情感、知识于一体的定制化在线互动公益学习平台,并推动个性化教学平台的开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真诚地邀请各方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以交流促进步,共同推动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递爱福-专业志愿服务(DAF-Pro Bono)公益培训项目”(音频+文字课程)已于小鹅通平台上线,可扫描二维码免费学习。